
张静
35岁,1985.04.17,汉族,讲师,任职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,硕士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,博士现就读于蒙古国CICT大学。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,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。主持多项科研项目,发表论文十余篇。参与完成西安市地铁1、2号线地铁壁画文化工程。指导学生获得百余项国际与国家级设计比赛奖项,个人获奖三十余项。本人理论功底扎实,教学经验丰富。
一、科研项目:
1.西安市建设“一带一路”艺术交流平台形态研究,2018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,项目负责人;
2.“一带一路”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交流平台的研究,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,项目负责人。
3.一带一路视角下“郑和符号”化图形的概念传递,西安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(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项)项目,项目负责人,项目编号:16XD15;
4.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下西安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,西安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(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项)项目,项目参与人,排名第3;
5.一带一路引领西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,西安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(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项)项目,项目参与人,排名第2;
6.陕西拴马桩石刻艺术与丝路文明研究,西安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(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专项)项目,参与人,项目编号:16XD19,排名第5;
7.西安古建彩画的调查保护与研究,西安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,项目编号:16L71,项目参与人,排名第7。
二、论文发表:
1.《信息化图形的语言表达》(项目编号:16XD15)阶段成果,新丝路,7月刊;
2.《传承“郑和文化”创新“一带一路”》(项目编号:16XD15)阶段成果,魅力中国;7月刊;
3. 《探寻“一带一路”文化中的图形符号语言》(项目编号:16XD15)阶段成果,中国文艺家;8月刊;
4.《布堆画艺术语言的信息传达与平台共享》发表于《祖国》;
5.《西安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共享工程的初步研究》发表于《明日风尚》10月刊;
6.《“郑和符号”化图形语言的信息传递》,发表于新丝路,2016.12月刊;
7.《探寻“一带一路”文化中的图形符号语言》,发表于学报;
8.《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初步研究》,发表于学报;
9.《交互动作增强包装设计的用户体验》,发表于学报;(未印刷)
10.《传承“郑和文化”创新“一带一路”》,发表于学报;
11.《高校教学中混合现实交互式传播研究——以敦煌飞天艺术流动之美为例》,发表于陕西教育(高教版),ISSN1002-2058,2020年8月;
12.《Conceptual Cognition And Visual Design Of Cloud Computing Products》20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-modal Information Analytics,EI工程检索,ISSN21945365,June 2020;
13.《交互行为增强品牌文化营销体验》,营销界,ISSN1005-3530,2019.10。